據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數據,全省 23 所民辦本科高校中,竟有 14 所未招滿,總缺額超過 2.5 萬人,這一數據著實令人咋舌,也讓民辦本科招生遇冷的現狀暴露無遺。
在 2025 年高考招錄的大舞臺上,廣東民辦本科院校的表現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。據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數據,全省 23 所民辦本科高校中,竟有 14 所未招滿,總缺額超過 2.5 萬人,這一數據著實令人咋舌,也讓民辦本科招生遇冷的現狀暴露無遺。
以湛江科技學院為例,其招生困境十分典型。物理類缺額高達 4468 人,歷史類缺額 1869 人,合計缺額超過 6300 人。如此龐大的缺額數量,使得學校的招生計劃嚴重受挫。同樣,廣東理工學院物理類缺額 3746 人,在招生競爭中也面臨著巨大壓力。而在投檔線方面,眾多民辦高校也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。部分高校歷史類投檔最低排位下降超 1 萬位,物理類投檔線整體下滑,且降幅均達 1 萬位以上,像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物理類最低投檔排位比去年下降了 72405 位 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廣東民辦本科招生如此遇冷呢?
學費因素首當其沖。民辦本科高校的學費普遍較高,公辦本科高校學費一年大概在 6000 元左右,而民辦本科的學費往往是公辦院校的 4 - 6 倍,動輒三五萬。例如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費每年在 31800 - 33800 元不等。對于普通家庭來說,大學四年下來,僅學費就是一筆十幾萬的沉重開支,再加上生活費等其他費用,經濟負擔著實不輕。這使得很多家庭在為孩子選擇學校時,不得不對民辦本科望而卻步。
就業競爭力不足也是關鍵原因。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《2025 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》顯示,民辦本科畢業生起薪普遍低于公辦院校。山東省 2023 年教育統計摘要表明,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在 3800 - 4000 元區間,與民辦本科高昂的學費形成鮮明對比。并且,就業市場上很多企業明確要求 “公辦本科優先”,這使得民辦本科畢業生在求職時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,投資回報率低的現實讓家長和學生在報考時更加謹慎。
民辦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。大量民辦高校扎堆開設小語種、工商管理、市場營銷等專業,這些專業在市場上早已趨于飽和,就業競爭異常激烈。而對于當下市場需求旺盛的新興專業,如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數字經濟等,民辦高校卻因師資力量、教學設備等限制,難以開設相關課程。這種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脫節,使得民辦本科畢業生在就業時更加困難,進一步降低了考生和家長對民辦本科的認可度。
此外,民辦本科教學質量參差不齊、口碑不佳也影響了招生。民辦本科教師群體流動性大,部分高校為滿足生師比硬性要求,短期內大規模招聘教師,導致教師隊伍素質良莠不齊。在課程設置上,標榜應用型人才培養,卻常陷入 “理論與實踐脫節” 的困境。教學管理中,還存在 “形式主義” 等問題,部分民辦本科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,學生實訓機會有限,無法有效提升實踐能力,這些負面因素綜合起來,使得民辦本科在社會上的口碑大打折扣。
面對招生遇冷的嚴峻形勢,民辦本科院校也并非毫無破局之法。一方面,學校應優化專業設置,關停那些辦學質量不高、同質化嚴重的專業,積極聚焦細分領域,例如針對當前熱門的人工智能、低空經濟等戰略新興領域開設相關專業,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。另一方面,要深化校企合作,積極推行 “入學即入職” 模式,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,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就業機會,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。同時,加大教學投入,提升教學質量,打造良好的學校口碑,也是吸引生源的重要途徑。
在 2025 年廣東民辦本科招生遇冷的背后,是學費、就業、專業設置、教學質量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。但危機之中也蘊含著轉機,民辦本科院校只要積極求變,找準定位,提升自身實力,依然能夠在高等教育的舞臺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,為廣大學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,實現學校與學生的雙贏。
據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數據,全省 23 所民辦本科高校中,竟有 14 所未招滿,總缺額超過 2.5 萬人,這一數...
初三畢業,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選擇一所合適的學校至關重要。對于打算在廣東就讀技工學校的初三畢業生來說...
中考成績公布后,有些廣東的同學可能會因為成績不理想而陷入迷茫,覺得未來的道路變得模糊。但實際上,中考...
中考結束后,有些同學可能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未能考上高中,這時不必灰心喪氣,因為除了普通高中,還有許多適...
除了之前提到的熱門專業,職業技術學校里還有不少實力強勁、前景廣闊的專業。它們在不同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...